触摸故乡的“秘密”

10-26 作者:松江 黄忠杰

触摸故乡的“秘密”

黄忠杰

在远年的故乡,文化人零落无几,当官之显赫,而一桩偶尔为文化教育事业做了一点有益的事的小小“壮举”竟能铭记在故乡人的心中,难以忘怀。

我无缘看到过这生僻角落的村校,因为年代太久远。而有关这所村校的创始者,是一位故乡人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了工人阶级的一员(一名电梯工)将省吃俭用的一点可怜的钱执意办校,他没有文化,却在他的心头竟自行搭建成一种最初的文化构建。这位创始者就是我的父亲。可我的父亲生前从未对我提起这件事,倒是在他离世时,曾经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前来吊唁父亲时告诉了我。这几十年前的办校“秘密”,令我惊讶不已。

那是几十年前的一天,我父亲离世的日子。意想不到的是,从故乡的四面八方来了一帮中老年人,纷纷来祭拜我的父亲,我疑惑地给他们敬茶,因为他们不是我家的亲戚,怎么会吊唁?……而他们的一席话:“我们的老校长功德无量。我们怀念您!一路走好!”使我更疑惑不解。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是那么朴素、节俭,只要他回到故乡就立即融入灰暗的人流中再也无法找到,居然,他有这样的善举!(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在悲伤中,懂得了一个哲人说过的“无意识的文化构建”的理由。而且我知道,这种“无意识的文化构建”竟在一个没有文化的人的潜意识中,也许,这也是一种深层处的文化。

于是,我追问他们这些前辈,其中有一个人眼睛泛着眼光,说出了那段往事:早在解放前,他们这一辈人还在自己的孩子时代,正是读书的年龄,只因他们的家庭都很贫困,无钱去读书,再说贫穷的故乡也没有学校。我父亲竟拿出了自己微博的部分工资,专门租了二间民房,聘请了一位老师,为这群孩子上学有了一所村校。据志书记载,这是我故乡的第一所学校。虽然,这所学校仅维持了6年,但毕竟完成了这群孩子们的小学学习的课程。是父亲用一颗勤劳而善良的心为故乡的一群孩子撑起了一片难得的求学天空,却让自家的6个小孩子勒紧裤带艰难度日。

于是,我开始寻找故乡的第一所村校。由于年限过长,有的倒塌,有的搬迁,仅存一片荒地。这给我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债,焦渴地企盼着对实地的踏访,哪怕是遥远的读书声,为父亲,为历史,为文化言传的原因。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

远年村校的魔力,竟能把一个小小故乡的生僻角落,变成孩子们心中渴望知识的故乡。

今天,我冲着这所远年村校去寻觅。这荒地上有一个老者在种菜便向他打听,回答是:“你父亲过去办村校的事,我们这一代人都知道。了不起!你说的校址就在这里,那是一个当时富农家的房屋,他姓张。你可能知道他孙子在十年动乱中做的蠢事……”我即刻向他鞠了一躬,转身走向这片荒地。

我站在这片遗址上凝神遥想着我的一个同龄人:他就是这户富农家的孩子,正是他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为与家庭计划清阶级成分,做出了一个难以想象的举动,竟把一代知识分子的爷爷的玟墓打开,用一把火,将棺材烧了。

用火烧,更用心烧,于是,当冲天的烟雾飘散之后,有一双双眼睛流着泪。在历史变成灰烬的同时,良知也变成了灰烬。

往后的日子,他无法删去历史和自身心中的后悔和痛苦,尽管深知既然经历了,但,这一把火烧进了家庭与人生的不幸,理应悔过。

故乡的这片荒地给我和故乡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由此我一发不可收,直到后来独自去寻觅松江祖先留在九峰三泖、古城古镇、古道古遗址上的文化身影。终于,我触摸到了松江大家庭的很多秘密,远比想象的精彩。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