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枇杷树

家住五楼而没有电梯,我每天免不了要上下楼梯道。

对面楼层的一楼房子前种着一排风景树,其中有一棵高大的枇杷树。根据我的判断,这棵枇杷树应是自生的,在那楼层刚建时,主人考虑到它的实用价值,把它留了下来。

这棵枇杷树早就能结果了,能为它的主人奉献它的“礼物”了。

夏天下楼时,我在这边楼梯道的高处,就能把斜对面的那棵枇杷树看得清清楚楚:它满身褐绿叶子,在密叶中间,点缀着一串串黄灿灿的饱满果实。在阳光的照射下,一颗颗金黄的枇杷格外耀眼,它们像颗颗宝石一样泛着光,很是迷人,又很诱人。

我每次看到这棵大枇杷树,看到它满身的果实,我就想到我家乡对面山上那三棵大枇杷树,但这几棵种在路边一侧山坡的大枇树在村子修马路时被砍了。这几棵枇杷树虽然不复存在,但它们在我心中却一直“活着”,永远挺立着。因为它们与我的少年时光联系在一起,我每次看到新家对面的枇杷树,我就会想到少年时的每年夏天,我和村中伙伴们在树下捡拾枇杷的情景。

四五岁时,在夏天的早晨,我就开始跟随大孩子们去捡枇杷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每年农历六月,枇树树就进入果实的成熟期,三棵枇杷树就成了乡亲们的“最爱”,尤其是小孩子,他们早就做好捡拾枇杷的竞赛准备了。在小孩眼里,自己捡拾到的枇杷最珍贵,因为这是他们的劳动所得,他们有了向大人炫耀的资本,有了非同一般的荣耀感———我的手灵活得很,在同样的条件下,我能捡到那么多的枇杷,我很厉害。

那时候捡枇杷要趁早。夏天,天亮得格外早,想捡枇杷的小孩起得比大人还要早。他们各自拿了家里的小撮箕、小盆子、小篮子一类的东西,飞跑着来到枇杷树下,占据着有利位置。

小孩们既然是捡枇杷,就只能靠自己的能力在树下找寻了。他们先是把掉落在显眼的地方的枇杷抢着捡了,然后到各处的草窝里去寻找枇杷。一旦有人在草丛里捡到很多枇杷,他就会大声喊叫:“这里好多,好多!”其实,当他这样喊的时候,他差不多把他发现的枇杷捡完了,他这样做,有时就是逗同伴开心的,也是在表达自己内心压抑不住的狂喜。

我们这些小孩子在正常天气里去捡枇杷,要靠三棵大枇杷树晚上商量该恩赐多少枇杷,让我们大清早去“抢拾”,因为无风无雨的夏夜,树上不可能掉下很多琵琶,只有熟透了的枇杷才会先掉下来。每晚掉下的琵琶有限,而捡枇杷的小孩却很多,这样在捡拾枇杷的过程中有时难免会发生小纠纷,当然这样的事一般只会发生在性格顽劣者和软弱者之间。但是,这样的小纠纷一出现,马上就会平息,因为那些有威望的大孩子遇到这种情况,会很快出来摆平此事,哪怕自己少捡一点枇杷,他也很乐意。

一旦晚上刮了大风,下了大雨,第二天早晨,枇杷树下就格外热闹,哪个爱枇杷的小孩子会错过这样的好机会呢?

天麻麻亮,孩子们就起来了。大家到枇杷树下一看,满地都是金黄金黄的枇杷,滚圆滚圆的。这时伙伴们一个劲地捡拾枇杷,只听见枇杷放进篮子、瓷盆、撮箕里的各种声音,但枇杷放入瓷盆里的声音格外响亮清脆,这声音听起来格外舒服,这代表着喜悦、高兴、快乐,谁不愿意听呢?

最多半个小时枇杷就被捡光了,于是,小孩们带着各自的劳动成果笑着回到各自家里,父母看到后,哪种高兴的样子就像捡了金元宝。

那时的村中少年为何特别喜欢捡拾枇杷?我想六七十年代出生少年对物质生活的理解绝对比现在的少年儿童要深刻得多。那个年代的农村,父母亲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固守着土地,但土里刨食只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人们要想过上财富自由的精彩生活,那真的是做白日梦。

那时的少年能不饿着肚子去上学,就很奢侈了,这至少说明他家不缺吃的。

村里少年争着去捡枇杷,枇杷对他们来说,作用大得很啦。

少年们把捡回的枇杷淘洗干净后放在快要煮熟的饭层上,让枇杷和米饭一起煮熟,揭开饭锅,饭香和枇杷清香混杂在一起,弥漫着整个屋子,一家人的食欲自然大振了。吃着裹了软软饭粒的略带甜味的枇杷,大家都开心说“味道真好”。

枇杷还可以煨着吃。把一块薄铁片或薄瓦片放在旺火上,把洗干净的枇杷置于薄铁片或瓦片上,这样炙烤着,十多分钟,枇杷就被煨烤熟了,连枇杷里的糖汁都会渗出来。待枇杷冷却后,小朋友们便可独自享用了。当然,大方的小朋友也会把烤熟的枇杷赠给要好的伙伴吃。也许,小朋友也懂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道理。

枇杷的吃法不止上面说到的两种,它还可以生着吃和熬汤吃。

生吃枇杷最简单,但这种吃法会使人的牙齿一时变得乌黑,这样的牙齿很难看,一点都不“雅观”。所以一般人是不会生吃枇杷的,他们担心被别人叫“乌嘴狗”这样的难听诨名。

枇杷可以熬汤饮用,这种吃法最普遍。枇杷熬成的汤汁微甜沁润,它能起到润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妙用。

小孩子们捡到的新鲜枇杷一时吃不完,父母就把这吃不完的枇杷晒干,这样干枇杷就可收存了。待家里人想起吃枇杷,或想喝枇杷汤时,做父母的就会把收存的枇杷拿出来,将它巧妙利用起来。当家里有人感冒时,枇杷才算真正派上了大用场,这时的枇杷汤比感冒颗粒还管用。

收存了很多干枇杷的人家当然可以将枇杷作为礼品送人,收礼人得到了枇杷,心里可高兴啦,因为多胜于少,少胜于无,何况枇杷有那么多的用处,谁不喜欢它呢?

在市场经济兴起之后,新鲜枇杷和干枇杷都可在市场上出售,这样,枇杷就成了可为农家带来一点经济收入的土特产品了。时代的进步让枇杷身价大增。这样,枇杷就更受农家喜欢了,所以在农家院落周围栽种枇杷的人就更多了。

我离开家乡在外工作二十多年了,我好久好久没有经历捡拾枇杷的活动了。想起少年时争着捡拾枇杷的快乐情景,我心中满是感慨。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故乡的山水依旧,但故乡的年长一辈很多人都已辞世,而我儿时的伙伴们各自为了生计,都四处奔走,从年头到岁尾,除了清明和月半两个传统节日,我们很难见上一面。即使大家见了面,也是来去匆匆,总有叙不完的旧。

少年时代的我们虽然清贫,但儿时伙伴游玩时的无穷乐趣却值得我们永远去回味,因为儿童时的记忆是一壶长喝不醉的家乡甜酒,它的甘甜滋味早已超越了儿时的生活艰苦。

现在我的孩子已长成青年,他对我儿时的劳作游玩之事一概不知,他过去的人生简单而明了,他童年的乐趣怎能与与我儿时的快乐相比?人无经历,休说苦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经历,我和儿子这两代人的少年生活不可简单类比,但饱经忧患阅历丰富的人生总要厚重一些,这绝对是无人敢否定的“铁律”。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幼年的足印。几度山花开,几度潮水平,以往的幻境依然在梦中。”一曲《故乡情》可以触动多少人的少年情怀?故乡的山水草木又可以勾起我对少年时代多少往事的回忆?

每年夏天,当我看到新家楼前斜对面的那棵高大的枇杷树,看到它满身缀满金色宝石一样的枇杷时,我的心就飞回到了那远方的家乡,我的心绪也就久久难以平静。

枇杷树太普通了,它的果实似乎没有其他高档水果那么贵重,但它在乡亲们心中的地位却是其他果树无法比拟的,因为枇杷树与乡村同在,关于它与村子的记忆在乡亲们的心中永远都不会老去。

【作者简介:何济民,网名天涯望海楼主人,笔名端木、云水鹤,云为霖,语文高级教师,湖南省教师作家协会会员,衡阳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报刊网络;喜欢以特别视角观察生活,喜欢在文字中穿行,喜欢以文字记录生活。生活即人生,人生需要真善美,文学艺术可以让人无限接近真善美的极致。】

共 0 条文章评论